工作感悟 || 烂尾楼虽贻害无穷,但我从中得到了重要启示
发布者: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2025-10-17 | 所属分类:企业动态 | 阅读次数:38
每次从西安北站出来,抬眼便是南广场旁那两栋突兀的烂尾楼,格外刺目。作为古都的窗口,它们与流光溢彩的高铁站形成鲜明对照,成了城市面容上未愈合的疤,不免令人扼腕。
然而今日,我尝试转换视角,从开发商的角度审视这片残局。烂尾的成因错综复杂——或许是资金链猝然断裂、或是股东内讧和理念相左,又或是招商困顿,蓝图上的繁华迟迟未能落地等原因。但,当危机如潮涌至,选择抽身而退,未尝不是一种“壮士断腕”的清醒。
关键在于那份审时度势的权衡。若问题已如溃堤,仍执意填补,只会耗尽最后的生机。相反,果断放手,反而为未来留存再发展的余地。这需要莫大的勇气,毕竟曾经的投入——土地竞拍的巨资、建安项目的投资、还有合作单位的欠款等,皆成“沉没的成本”,如东流之水,再难回还。
而我,因为性格中的优柔寡断,在沉没成本方面也交了许多学费。明知败局已定,却总被已投入的成本——金钱、时间、未竟的期待紧紧牵绊,以致在纠结犹豫中错失止损的良机。
最为深刻的教训,莫过于那些已然暴雷的地产客户,对方早已支付无望,而我却仍对旧账存有幻想。更有甚者,要求继续投入人力提供咨询时,我虽内心挣扎,却未能果断拒绝。结果呢?旧债未清,新投入又如泥牛入海。如今回望总结,正是因为我缺乏那份直面沉没成本的魄力,与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”的清醒。
烂尾楼以它残缺的轮廓,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:“止损,是比坚持更艰难的进取。”面对沉没成本保持理性,是现实为我们正诚每个人补上的一堂活生活的实践教学课。
↑上一篇:造价咨询 || 《陕西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》(2025)解读(九)
↓下一篇:最后一篇